《彭邦栋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4,仅供参考
彭邦栋(1873年7月14日-1930年),字梓厚,号与吾,湖南省宜章县人,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。1904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,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,策划湘南起义,攻占宜章。1916年组织湘南革命军,响应护国战争。1917年南下广东,追随孙中山。1910年任宜章县警察局警务长,1912年任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。1916年与刘揆一创办《公民报》,因揭露袁世凯阴谋被查封。1930年任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,因病逝世于南京。
十几岁就考取县廪生。1904年(光绪三十年)赴日本留学,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。在那里,他结识了孙中山、黄兴、陈天华等辛亥革命先驱,翌年参加同盟会。他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《民报》上经常发表文章,与康有为、梁启超等立宪派论战,笔锋犀利,引人瞩目。不久,受黄兴派遣,彭邦栋与刘道一、蔡绍南回国,在长沙水陆洲木船上秘密聚会,策划研究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活动。在省会求学的本县人周正群、吴燮、张清源等人受他影响,也加入了同盟会,他们回到家乡,联络宜章、临武、嘉禾、蓝山一带的革命党人。其时,在长沙读书的同村人彭遂良、彭昭兄弟,受《革命军》、《猛回头》等书籍影响,积极参加反清活动。1906年,长沙社会各界举行公葬陈天华集会游行,彭遂良担任游行先行队队长,因而兄弟俩都被开除回乡,随即满腔热情投入到彭邦栋领导的反清革命活动中来。
彭邦栋带领彭遂良、彭昭兄弟来到临武、嘉禾交界处与嘉禾同盟会骨干李国柱一起兴办东兴造纸厂,以造纸厂为据点,联络革命党人,传递情报,筹措经费。接着,彭邦栋又到偏僻隐蔽的广东连州谭源洞开辟秘密据点,组织和培训反清革命武装。这支秘密武装力量逐渐壮大,发展到300多人,叫“湘粤边区民军”,彭氏兄弟分任正副支队长。后因泄密引起广东连州驻守清军注意,多次出动搜剿。彭邦栋便安排彭遂良、彭昭兄弟带着队伍分散隐蔽,以待时机,他自己则潜返东京。
1907年,同盟会举行镇南关起义,彭邦栋和田桐负责偷运军火,入粤途中,听到该役失败的消息,便转道逃往香港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